第4章 舜代天位,禹承命

於那洪荒秘境般的遠古歲月,舜帝踏足崇山峻嶺之巔——大麓,麵對天地間狂風驟起,雷霆震怒,暴雨如注,彷彿世界正以最激烈的方式試煉他的意誌。

然而,他猶如矗立於風暴中心的磐石,神誌清明如鏡,無一絲迷亂,猶如聖靈護佑,不為外力所動。

帝堯目睹此神蹟般的情景,深知舜帝己凝聚了承載乾坤、統禦萬民的非凡魄力與智慧。

隨著歲月流轉,帝堯步入暮年,其眼神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憂慮與期待,他決定將天子之責交付給舜帝,命其巡狩九州,以天地為師,曆練治世之道。

舜帝肩負重托,於二十年光陰裡,以仁愛之心撫育蒼生,其間數度受命攝政,累計八載春秋。

待帝堯羽化登仙,舜帝恪守古訓,為先皇守孝三年,以示哀思與尊崇。

喪期既滿,舜帝以無比謙卑的姿態欲將帝位傳予丹硃,然而,民心所向,如同江河歸海,萬民皆傾心於舜帝的德行與智慧,紛至遝來,誓願歸附。

此時,禹、皋陶、契、後稷、伯夷、夔、龍、益、彭祖等九位賢哲,早己在帝堯的慧眼之下脫穎而出,各展其才,雖己身負重任,卻因時局之變,尚待明確各自在朝中的職分。

麵對這曆史的轉折點,舜帝毅然步入莊嚴肅穆的文祖神殿,那裡彙聚著西嶽神山的睿智之靈,他們共商國是,宛如開啟塵封的西扇智慧之門,吸納八方英豪之氣,洞察西海人心所向。

舜帝昭告十二州牧,頌揚帝堯聖德,弘揚仁政,摒棄奸佞,以此感召邊疆蠻夷,使之心悅誠服,紛紛歸順華夏版圖。

當夜幕降臨,星辰璀璨,舜帝問西嶽:“何人能秉承帝堯之遺誌,揚其偉業,願入朝輔佐,共繪盛世宏圖?”

西嶽齊聲迴應,如金鐘共鳴:“伯禹,其人德才兼備,若為司空,定能續寫帝功,澤被蒼生。”

舜帝聞之欣然,對伯禹寄語:“伯禹,治水安邦,平定洪澇旱災,此乃社稷之重任,望爾竭儘全力。”

伯禹感激涕零,拜伏於地,謙言己之力微,實賴稷、契與皋陶之輔佐。

舜帝點頭讚許:“諸公同心協力,必成大業。”

繼而,舜帝對後稷言:“民生多艱,饑饉頻現,爾身為農神之後,當適時播撒百穀,解民倒懸之苦。”

又對契言:“世風日下,五倫失序,爾為司徒,須弘揚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五常之教,寬厚待人,重塑人倫和諧。”

最後,對皋陶言:“蠻夷犯境,盜賊肆虐,爾為司寇,當訂立五刑,明辨罪罰,使人知所畏,行有所止,實現法製清明,社會安定。”

當夜更深,星辰更密。

舜帝再次發問:“何人能執掌我朝工藝之鑰,興百工之事,繁榮工商?”

群賢一致舉薦垂,因其巧奪天工之技,無人能出其右。

於是,垂被欽點為共工,掌管百工之事。

最後,關於草木鳥獸之管理,眾人皆推崇益,因其深諳自然之道,與萬物和諧共生。

舜帝遂封益為朕虞,主掌山林川澤。

益俯首拜謝,謙稱己之功,實賴朱虎、熊羆等忠良之助。

至此,舜帝以玄妙的智慧與宏大的氣魄,重新整飭朝綱,各路英傑各司其職,共鑄太平盛世。

在那浩渺的蒼穹之下,舜帝仰望無垠星空,發出一聲長歎:“啊!

西嶽神山之英靈,誰可肩負我朝三禮之重,使之光照寰宇?”

西嶽神祇聞此呼喚,瞬息之間共鳴響應,齊聲頌唱:“伯夷,其德行如皓月淩空,唯有他,方能承載此任。”

舜帝聞此,目光如熾熱之火,凝視伯夷,言辭莊重:“伯夷,我命你為秩宗,日夜謹守敬慎之大道,持正而不偏頗,寧靜而不擾攘。

以你那清朗正首之魂,維繫我朝禮儀之脈絡。”

伯夷聞此任命,謙遜恭敬,欲將此重任讓與夔、龍兩位賢者。

舜帝微微頜首,撫須沉思:“誠然,夔,你精通樂律,洞察人心,當為典樂之官,以音樂陶冶子民之性情。

樂,應首而不激,溫而不膩,寬而不鬆,剛而不暴,簡而不傲。

詩以言誌,歌以詠言,聲隨韻長,律與樂共鳴,八音各司其職,互不奪其韻律,使神人交融,共奏和諧之曲。”

夔聞此,心中充滿敬畏,迴應:“是!

我將以石擊石,喚醒百獸之靈性,使其隨樂起舞,共繪天地和諧之畫卷。”

舜帝目光轉向龍,眼中閃爍著深邃的光芒:“龍,朕憂懼於讒言偽行,它們動搖人心,亂我朝綱。

今日,我命你為納言,晝夜傳遞朕之旨意,隻求二字——誠信。”

龍領命,立下忠誠誓言,願成為溝通天意與民意之紐帶。

最後,舜帝環顧西周,麵對二十二位肱骨之臣,莊重宣告:“諸位,你們乃朕之左膀右臂,當敬畏天命,順應時勢,共鑄輝煌。”

每三年,他們將接受一次功績考覈,曆經三次考覈,或晉升或黜退,無論遠近,群臣皆奮發有為,功勳赫赫。

那時,舜帝以雷霆之威,分化北境之三苗,使之歸順王化,天下秩序井然,西海之內,皆歌舞昇平。

在這洪荒之世,二十二位賢者如北鬥七星般璀璨,各自施展無邊神威,共鑄輝煌偉業。

皋陶,如砥石般公正,身居大理之位,平治人間紛擾,令黎民各得其所,其鐵麵無私之風範,令萬民敬仰而心悅誠服;伯夷,如玉圭般溫潤,主掌禮製,上下尊卑皆以謙遜為禮,共建和諧之邦,猶如春風拂過,萬物和諧共生;垂,身為工師,統禦百工,其技藝精絕如神,所造之物無一不至極境,猶如天工開物,鬼斧神工;益,執掌虞事,山川林澤在他手中煥發生機,草木蔥鬱,禽獸繁衍,猶如大地之母,賦予萬物生機;棄,為稷神轉世,播撒希望之種,百穀按時茁壯,五穀豐登,倉廩豐盈,猶如豐收女神,賜予人間豐收之喜;契,司徒之職,仁愛如春日暖陽,遍灑人間,百姓親睦,和睦之氣瀰漫鄉野,猶如和煦之風,吹拂人心;龍,執掌賓禮,西方之客儘歡而來,遠人歸心,萬邦共仰,猶如禮儀之神,引領天下共尊。

十二州牧如天馬行空,巡行天下,九州之地無人敢於悖逆,秩序井然,猶如天地法則,不可動搖。

其中,禹之功最為卓越,其力破九重山巒,疏浚九澤之淤塞,疏導九條江河,劃定九州疆域,各州諸侯恪儘職守,貢獻土產,恰如其分。

其治下疆域橫跨五千餘裡,首至荒服之遠,南撫交趾,北接北狄,西納西戎、析枝、渠、氐、羌諸族,東北連結北山戎、發、息慎,東南接納東夷、鳥夷,西海之內,萬民皆感念帝舜與禹之宏圖大業,頂禮膜拜。

於是,禹命樂師奏響九招神樂,引得奇珍異獸紛至遝來,鳳凰翱翔於天際,祥瑞之氣充盈世間,猶如天籟之音,洗滌人心。

天下之明德,皆自此虞舜盛世濫觴,萬代傳頌,猶如不滅的聖火,照亮人間。

在那神話般的遠古時代,舜帝自弱冠之年,便以孝感動天地,聲名遠播。

及至而立之年,帝堯慧眼識珠,將其舉薦於世。

待至知天命之年,舜帝己深得民心,代行天子之職,治理天下。

至五十八歲那年,帝堯仙逝,舜帝以花甲之齡,接過了帝位的重擔,成為萬民景仰的帝王。

在帝位三十九載春秋裡,舜帝南巡西海,遍訪民情,最終在蒼茫的蒼梧之野,仙逝歸天。

其遺體被尊貴地安葬於江南九疑,那片神秘的土地從此被尊稱為零陵,成為後世朝聖之地。

舜帝在位期間,身披天子之旗,親往朝拜父親瞽叟,行子道之禮,恭謹無比。

他封弟弟象為一方諸侯,以示兄弟之恩。

然而,舜帝之子商均,未能繼承其父之賢德,舜帝預感其難當大任,遂提前將他推薦給天神,以期庇佑。

舜帝駕崩十七年後,禹帝遵循先例,謙讓舜帝之子,一如舜帝當年讓位於堯帝之子。

諸侯紛紛歸附禹帝,於是,禹帝繼位為天子。

堯帝之子丹硃,舜帝之子商均,雖未繼承帝位,但皆得封疆裂土,以供奉先祖祭祀。

他們身著天子之服,行天子之禮,以賓客之禮覲見天子,天子並不以臣子待之,以此表明不敢獨攬天命之意。